公元755年,一场突如其来的叛乱打破了唐玄宗的盛世美梦,将大唐王朝从巅峰推向深渊。这场持续八年之久的内乱,不仅改变了唐朝的命运,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。
盛世危局:叛乱前的政治积弊开元盛世的光环下,实际上早已暗流涌动。唐玄宗晚年沉湎享乐,将朝政先后交由李林甫和杨国忠处理。李林甫为巩固权位,排斥异己,堵塞言路;杨国忠则凭借杨贵妃的关系登上相位,专权误国,政治日益腐败。
更重要的是军事制度的变革。府兵制瓦解后,节度使制度逐渐形成。边境十大节度使拥兵49万,而中央禁军仅12万,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。安禄山一人兼任平卢、范阳、河东三镇节度使,兵力达18万之众,占全国兵力的三分之一以上。
乱起范阳:安禄山的崛起与反叛安禄山(703年-757年),营州杂胡出身,因骁勇善战受到玄宗赏识。他善于逢迎,曾对玄宗说:"臣蕃戎贱臣,受恩宠过甚,臣无异材为陛下用,愿以此身为陛下死。"这些表演使玄宗对他深信不疑。
展开剩余94%755年十一月,安禄山以"忧国之危"、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名,在范阳(今北京)起兵。15万叛军南下,所过州县,望风瓦解。由于承平日久,百姓不识兵革,叛军迅速占领河北地区。
潼关失守:长安陷落的转折点叛军南下途中,颜杲卿、颜真卿等在河北起兵抵抗,延缓了叛军攻势。但杨国忠猜忌守将哥舒翰,强迫其出关作战,导致756年六月潼关失守,长安门户洞开。
玄宗仓皇西逃,行至马嵬坡(今陕西兴平西),将士哗变,杀杨国忠,逼玄宗赐死杨贵妃。这就是著名的"马嵬坡之变"。玄宗继续逃往成都,太子李亨北上灵武,七月即位,是为唐肃宗。
睢阳保卫战:江淮屏障的坚守757年正月,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,叛军内部分裂。同年,张巡、许远死守睢阳(今河南商丘),阻挡叛军南下江淮。睢阳保卫战历时十个月,牵制了大量叛军,保护了唐朝的经济命脉江淮地区,为唐军反攻赢得了宝贵时间。
城破之时,全城仅存400余人,张巡、许远等壮烈殉国。韩愈后来评价:"守一城,捍天下,以千百就尽之卒,战百万日滋之师,蔽遮江淮,沮遏其势,天下之不亡,其谁之功也?"
反攻与平定:郭子仪李光弼的功绩在平叛过程中,郭子仪、李光弼等将领发挥了关键作用。郭子仪率军收复长安、洛阳,被称为"再造唐朝"的功臣。李光弼则指挥太原之战、河阳之战等关键战役,多次击败叛军。
759年,叛军内讧再起,史思明杀安庆绪,自立为帝。761年,史思明又被其子史朝义所杀。叛军内部不断分裂,势力逐渐衰弱。
762年,玄宗、肃宗相继去世,代宗李豫即位。他借助回纥兵,于763年正月彻底平定叛乱。历时七年零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。
乱后余波:藩镇割据的形成安史之乱虽然平定,但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。为尽快结束战争,唐代宗采纳了"姑息政策",任命安史旧将担任河北诸镇节度使,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。
这些藩镇拥兵自重,不纳贡赋,自署官吏,成为国中之国。河朔三镇(卢龙、成德、魏博)最为跋扈,开启了持续一个半世纪的藩镇割据时代。
盛唐不再: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安史之乱对唐朝造成了毁灭性打击:
人口锐减:战乱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和流徙,全国人口从乱前的5000多万锐减至1700万左右,黄河流域"人烟断绝,千里萧条"。
经济重心南移: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,江淮地区成为国家财政主要来源,经济重心开始南移。
边疆危机:平定叛乱时抽调边军,导致吐蕃、南诏等乘虚而入。763年甚至一度攻占长安,唐代宗仓皇出逃。
宦官专权:肃宗重用宦官李辅国,开创宦官掌禁军的先例,为后来宦官专权埋下祸根。
历史反思:盛世危机的教训安史之乱给后人留下深刻启示:首先,居安思危是治国的重要智慧。开元盛世中,玄宗沉湎享乐,忽视潜在危机,导致变生肘腋。
其次,军事布局需要平衡。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使中央无力制约地方势力,最终酿成大乱。
再次,民族政策需要把握好度。安禄山作为胡人受到过度信任和重用,缺乏必要制衡,反而成为叛乱的主力。
安史之乱不仅是一场军事叛乱,更是各种社会矛盾的总爆发。它终结了盛唐气象,开启了中晚唐的衰落历程,其影响甚至波及后世数百年。这段历史告诉我们,盛世之下往往隐藏着危机,唯有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忧患意识,才能避免重蹈覆辙。
在唐朝289年的历史中,有一段时期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巅峰——那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开创的开元盛世。从713年到741年,这二十九年的时间里,大唐帝国在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军事等各个领域都达到了空前繁荣,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、最文明的国家。
乱世登基:玄宗的早期统治唐玄宗名李隆基,生于685年,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。710年,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政变,诛杀韦皇后和安乐公主,拥立父亲睿宗复位。712年,睿宗禅位,李隆基即位,次年改元开元,表明开创新时代的决心。
即位之初,玄宗面临的是武则天后期以来政变频繁、吏治腐败的局面。他果断采取措施,先后铲除了权倾朝野的太平公主集团,罢免了冗官数千人,显示出非凡的政治魄力。
贤相治国:姚崇宋璟的辅佐玄宗前期重用一批贤能宰相,其中最著名的是姚崇和宋璟。
716年,姚崇提出"十事要说",作为施政纲领:包括废除严刑峻法、禁止宦官干政、禁止外戚干政、减轻赋税等,玄宗全部采纳。姚崇为相期间,大力整顿吏治,选拔人才,使朝政焕然一新。
720年,宋璟接任宰相。他坚持法治,公正无私,即使是皇亲国戚违法也一视同仁。宋璟还重视农业生产,组织兴修水利,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。
这一时期的名相还有张说、张九龄等,他们都为开元盛世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经济繁荣:仓廪实而知礼节开元年间,社会经济达到空前繁荣。全国人口增至5000多万,耕地面积扩大,粮食产量增加。长安、洛阳等大城市商贾云集,市场繁荣。
722年,玄宗采纳宰相张说建议,实行募兵制,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,使更多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。同时推行和籴法,由国家出钱购买民间余粮,既充实了粮仓,又平抑了粮价。
手工业方面,丝织、陶瓷、冶铁等行业都有长足发展。唐三彩、金银器等工艺品制作精美,远销海外。
文化鼎盛:诗歌的黄金时代开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巅峰,尤其是诗歌创作达到了空前的高度。李白、杜甫、王维、孟浩然等大诗人相继涌现,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。
李白被称为"诗仙",他的诗作豪放飘逸,充满浪漫主义色彩;杜甫被尊为"诗圣",其作品深刻反映社会现实;王维则开创了山水田园诗派,诗画双绝。
此外,在书法、绘画、音乐、舞蹈等艺术领域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。吴道子的绘画、张旭的草书、李龟年的音乐,都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。
民族融合:万国来朝的气象开元时期,唐朝与周边各民族关系和睦,丝绸之路畅通无阻。长安城中有大量外国使节、商人和留学生,波斯、大食(阿拉伯)、印度、日本等国的使团络绎不绝。
玄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,重用少数民族将领。安禄山、哥舒翰等蕃将受到重用,虽然这也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隐患,但当时确实促进了民族融合。
唐朝的先进文化向周边地区传播,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来华学习,新罗、渤海等国也深受唐文化影响。
由盛转衰:盛世背后的隐忧开元盛世在742年改元天宝后逐渐出现转折。玄宗在位日久,渐生骄奢之心,不再勤于政事。他先后重用李林甫、杨国忠等奸相,政治日趋腐败。
745年,玄宗纳杨玉环为贵妃,沉湎于享乐之中。"春宵苦短日高起,从此君王不早朝"正是这一时期的写照。杨氏家族权倾朝野,奢侈无度,朝政日益败坏。
与此同时,军事制度的变化也埋下了隐患。府兵制瓦解后,边镇节度使权力过大,最终酿成了755年安禄山发动的叛乱,开元盛世就此终结。
历史镜鉴:盛世的启示与教训开元盛世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示:
首先,明君贤臣的良性互动是国家繁荣的关键。玄宗前期虚心纳谏、任用贤能,后期却亲小人、远贤臣,导致朝政败坏。
其次,经济发展需要制度保障。均田制、租庸调制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生产,但随着土地兼并加剧,这些制度逐渐瓦解,动摇了盛世的根基。
再次,开放包容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条件。开元时期的文化繁荣与民族融合,得益于唐朝海纳百川的胸怀。
最后,居安思危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智慧。盛世中往往隐藏着危机,需要时刻保持警惕。
开元盛世虽然以安史之乱告终,但它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最高水平,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巨大魅力,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瑰宝。这段历史告诉我们,一个国家的强盛需要经济繁荣、政治清明、文化昌盛、军事强大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,更需要领导者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忧患意识。
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史上,武则天是唯一一位被正史承认的女皇帝。她以非凡的政治智慧和果敢手段,从唐太宗的后宫才人一步步登上至尊宝座,建立武周政权,留下了毁誉参半的历史评价。《中国通史》第43集《武则天》为我们完整呈现了这位传奇女性的非凡人生。
入宫之初:才人与尼姑的岁月武则天原名武曌(zhào),624年生于长安。其父武士彟是唐朝开国功臣,官至工部尚书。637年,十四岁的武则天因"容止美"被唐太宗选入后宫,封为五品才人,赐号"武媚"。
在太宗后宫期间,武则天并未获得太多宠爱,但她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性格。据《资治通鉴》记载,太宗有一匹名叫"狮子骢"的烈马无人能驯,武则天主动请缨,声称只需铁鞭、铁棍和匕首三物便能驯服:"铁鞭击之不服,则以铁楇其首,又不服,则以匕首断其喉。"这种果敢狠辣的性格令太宗印象深刻。
649年太宗驾崩,按照唐代制度,未生育的嫔妃需出家为尼。武则天被迫入感业寺削发为尼,人生陷入低谷。
重返宫廷:从昭仪到皇后的权力之路命运的转折出现在唐高宗李治身上。高宗为太子时常入宫侍奉太宗,与武则天相识。650年太宗忌日,高宗赴感业寺进香,与武则天重逢,两人旧情复燃。
651年,高宗将武则天接回宫中,封为二品昭仪。再次入宫的武则天展现出惊人的政治手腕。她不惜掐死亲生女儿嫁祸于王皇后,655年终于被立为皇后,开始了对政敌的清洗。
武则天贬黜宰相褚遂良、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,废除原太子李忠,改立自己儿子李弘为太子,逐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力。由于高宗体弱多病,武则天开始协助处理朝政,与高宗并称"二圣"。
临朝称制:从太后到皇帝的过渡683年高宗驾崩,太子李显即位(唐中宗),武则天被尊为皇太后。但中宗试图重用韦皇后家族,与武则天发生冲突。仅55天后,武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,改立李旦为帝(唐睿宗),自己临朝称制,实际掌控朝政。
这一时期,武则天为称帝做了一系列准备。她令僧人造《大云经》,称其为弥勒佛转世;命侄子武承嗣伪造"圣母临人,永昌帝业"的瑞石;改东都洛阳为神都,更易官制,为改朝换代铺平道路。
武周皇帝: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690年重阳节,六十七岁的武则天正式登基称帝,改国号为周,定都洛阳,史称"武周"。她自名"武曌",取"日月当空"之意,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的女皇帝。
武则天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重要政策:
大力推行科举制度
首创殿试,亲自面试考生;开设武举,选拔军事人才;大量提拔a6.9koc.cn寒门子弟,打击门阀士族势力。名相姚崇、宋璟、张说等都是这一时期通过科举获得重用的。
重视农业发展
下令编写《兆人本业记》,指导农业生产;推行均田制,轻徭薄赋,使社会经济持续发展。
严刑峻法
任用周兴、来俊臣等酷吏,制造恐怖政治,镇压反对势力。但同时她也重视法治,曾言:"朕情在爱育,志切哀矜。疏网恢恢,实素怀之所尚。"
包容开放的文化政策
支持佛教发展,开凿龙门石窟;同时尊崇道教、儒教,三教并重;善于诗文,著有《垂拱集》《金轮集》等。
晚年退位:神龙政变与无字碑随着年事已高,武则天在继承人问题上陷入两难——传位于武氏侄子还是李唐子孙?宰相狄仁杰力劝:"姑侄之与母子孰亲?陛下立子,则千秋万岁后,配食太庙...立侄,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。"最终武则天决定还政于李氏。
705年正月,宰相张柬之等发动"神龙政变",逼迫武则天退位,迎中宗李显复位。同年十二月,武则天在上阳宫崩逝,享年八十二岁。遗诏去帝号,称"则天大圣皇后",与高宗合葬乾陵。
乾陵前立有无字碑,据说是武则天遗言"己之功过,留待后人评说",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无字碑之一。
历史评价:毁誉参半的一代女皇对武则天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。批评者指责她篡唐自立、任用酷吏、生活糜烂;赞扬者则称许她明察善断、重视人才、发展经济。
客观来看,武则天打破了千年来的男性皇权垄断,展现了非凡的政治才能。她统治时期,社会稳定、经济发展、文化繁荣,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。虽然手段残酷,但确实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;虽然个人生活奢侈,但国家整体实力得到增强。
武则天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,她挑战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,用智慧和权谋在男性主导的政治舞台上开辟了自己的天地,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,留下了千古评说的话题。
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卷中,有一个时代被后世誉为理想治世的标杆——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。这段从公元627年至649年的二十三载光阴,不仅造就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,更为世界展示了一个强大而开放的大国气象。
玄武门之变:权力更替的惊心动魄贞观之治的开端,源于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。公元626年七月二日,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玄武门发动政变,诛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,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"玄武门之变"。
这场事变背后是日益激烈的储位之争。李渊建立唐朝过程中,李世民战功卓著,身边聚集了大量人才,形成强大政治势力。太子李建成深感威胁,与齐王李元吉联合,双方矛盾不断激化。政变后不久,唐高祖李渊退位,李世民登基称帝,次年改元贞观,开启了一个新时代。
君臣共治:旷世明君与贤能臣子唐太宗李世民(598年-649年)作为贞观之治的核心人物,以其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开阔的胸襟,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君主之一。他深刻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,常以"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"警醒自己,重视民生疾苦。
太宗善于用人,麾下汇聚了一批杰出人才:
魏征:以直言进谏著称,先后上谏二百余事,即使触怒太宗也毫不退缩 房玄龄:善于谋划,多谋善断,被誉为"唐之萧何" 杜如晦:长于决断,与房玄龄并称"房谋杜断" 长孙无忌:太宗信任的重臣,凌烟阁功臣之首 李靖:军事天才,率军击灭东突厥这些能臣武将在太宗领导下,共同开创了政治清明的局面。
治国之道:仁政爱民的执政理念太宗即位后,推行了一系列深得民心的政策:
虚心纳谏,广开言路
太宗鼓励臣子直言进谏,魏征去世后,他痛心疾首:"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古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魏征没,朕亡一镜矣!"这种开放的态度使朝廷能够及时纠正错误。
轻徭薄赋,与民休息
实行均田制,让农民有地可种;推行租庸调制,减轻赋税负担。太宗曾说:"民之所以为盗者,由赋繁役重,官吏贪求,饥寒切身,故不暇顾廉耻耳。朕当去奢省费,轻徭薄赋,选用廉吏,使民衣食有余,则自不为盗。"
完善制度,加强法治
修订《贞观律》,刑罚宽平;完善三省六部制,提高行政效率;重视地方官选拔,定期考核政绩。
民族融合:开放包容的大国气度贞观时期,唐朝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。630年,李靖率军击灭东突厥,俘获颉利可汗。太宗没有采取报复政策,而是将突厥部众安置在边境地区,保留其部落建制。各族首领尊q0.9koc.cn称太宗为"天可汗",承认其共主地位。
长安城成为国际性大都市,容纳了大量外国使节、商人和留学生。朝廷重用少数民族将领,如阿史那社尔、契苾何力等,展现了海纳百川的胸怀。
经济繁荣:仓廪实而知礼节经过一系列休养生息政策,贞观年间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。史载"天下大稔,流散者咸归乡里,米斗不过三、四钱,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。东至于海,南极五岭,皆外户不闭,行旅不赍粮,取给于道路焉。"
虽然可能有史家美化的成分,但贞观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确是不争的事实。农业生产力提高,手工业和商业蓬勃发展,丝绸之路重现繁忙景象。
文化昌盛:盛世修文的光芒绽放太宗重视文化建设,设立史馆修撰前朝历史;大力兴办学校,发展科举制度;广泛收集图书典籍,促进文化繁荣。
贞观时期也是书法艺术的黄金时代,欧阳询、虞世南、褚遂良等大家辈出。太宗本人酷爱王羲之书法,曾重金购求《兰亭序》真迹。
晚年太宗的反思与遗憾贞观后期,太宗逐渐显露出一些骄傲情绪,纳谏不如前期虚心。645年征高句丽虽然取得一定胜利,但未能彻底征服,劳民伤财。晚年的太宗追求长生不老,服用丹药导致健康受损。
649年五月,唐太宗病逝,终年五十二岁。他在遗诏中嘱咐丧事从简,展现了一代明君的最后风范。
历史镜鉴:贞观之治的现代启示贞观之治之所以成为千古佳话,在于它展现了一个理想政治模式:明君贤臣的良性互动、清明明朗的政治风气、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、重视民生的执政理念。
太宗的治国之道至今仍给我们深刻启示:领导者的虚心纳谏是避免决策失误的重要保障;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才能实现长治久安;开放包容是一个大国应有的气度;民生幸福是国家繁荣的根本标志。
贞观之治不仅是一段辉煌的历史记忆,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。它告诉我们,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仅在于军事和经济实力,更在于文化的繁荣、政治的清明和社会的和谐。这也许就是贞观之治历经千年仍然熠熠生辉的原因所在。
发布于:安徽省富豪配资-安全证券配资论坛-场外配资平台-股票配资10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